招生广告
您的位置:中国招生网首页 >> 考试复习 >> 详细信息

2013高考作文预测30题(19)

2013/6/3 9:59:00 中国114招生网陕西站 【 】  

 中国114招生网 讯

  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作文。(60分)
  美国有句谚语:“除了上帝,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。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,数据是科学的度量。
  有学者认为,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。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,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,云计算、物联网的应用多样,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、政府、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。
 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?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,写一篇800字文章。
  【审题立意】
  这是一篇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。
  材料共两段话。第一段两个句子,第一句是美国谚语,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用数据说话,第二个句子有两重意思,一是人们对待数据的态度,即人不能漠视数据,要尊重数据,不可忽视数据的存在、作用和意义;二是指出数据在科学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:是度量,是标准。两句话都强调了数据的真实、可信、客观。
  第二段由两个句子组成。第一句借学者的观点来交代“数据时代”的背景。第二句的前半句交代了数据时代的三个特点,即规模大、形式多、难辨真伪;后半句提出了在数据时代的背景下,公民、政府和社会等如何面对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挑战。
  学生必须要在材料提供的“数据”或“数据时代”的范围内写作。因此,学生写作前,首先要对“数据”这个概念有自己的理解。
  【现场作文】
  数据为先,有所不行
  美国有句谚语:“除了上帝,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。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。我认为这是很片面的,巴尔扎克在《守财奴》中说过:金钱让葛朗台迷失了自我,让他放弃了亲情,爱情,难道我们就该为了数据二放弃人生中的真善美吗?
  古有仲尼曰: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。
  而我说:数据为先,有所不行。
  首先,数据不能掌控人们的话语权。虽然数据在发展中不断成熟,人们进入了一个数据时代,但是人分为两个层次,一位物质,另一为精神。或许,数据的运用于创新能够带给我们物质上的满足,但它却永远满足不了我们精神世界。有人说:“人类社会需要温情”数据只是冰冷的数字,只有人性与真善美才是社会的永恒(原文:填满温情)。
  其次,数据也会有出错的时候。拉奎拉,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镇。一次地震前,有人感到有异动,就报给了地震局的科学家,科学家们根据仪器的显示,并将不会有地震发生的这个消息通过媒体播送。次日,地震就发生了,8.0级的地震,死伤无数。那些亲人死亡的家属亲友纷纷痛骂那些科学家,科学家也只能接受这由“科学数据”带给他们的结果。(原文:科学家也只能接受)
  数据时代,我们为发展而欢呼,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来自数据的挑战,我们既要肯定它存在的价值,同时也不要只靠数据说话,如同冰冷的机器,让人毛骨悚然。
  数据为先,有所不行。但也不能将它排在最后,毕竟,它是人类创造出来改造世界,美化生活的,所以,我们应该在数据的时代,不能只依赖于数据而活,而对我们青春路途上的亲情、友情与爱情不屑一顾。
  数据如同一张网,既保护了我们,但同时它也禁锢了我们的“自由”,人性的自由。我们始终要明白,人事非数据所能行也,我们也有自己的劳动力和创造力,要让世人明白,是我们创造了数据而不是数据掌控了我们。
  数据为先,有所不行。情于数同行,为上上之策也。“人类史感情的动物”有人如是说,所以我们在用真情去温暖社会,如太阳般照耀社会的同时,让数据也如阳光般发展,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再创辉煌。
  数据中遗失的风景
  我们生活在数据时代,因此我们不能漠视数据。然而在这个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,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,云计算、物联网的应用多样,数据的运用和创新中数据却掩盖了我们内心真实的声音。数据中我们遗失了亲情、友情……
  德国哲学家马丁﹒海德格尔如是说:“在技术化千篇一律的文明时代,人们是否和如何拥有家园”,数据时科学家的度量。在这数据化中,人们生长、生活在地球村,之间的距离是近了,而人们之间的心灵隔膜却大了。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,荡人类在修建摩天大楼、攀登珠穆朗玛峰、发射卫星等(征服一个又一个数据的高峰时),我们是否应该更关心我们灵魂的高度,把自己融入有血有肉的色彩……
 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:除夕时,一位老人坐在餐桌上,看到儿孙满堂,就想和孙子、孙女聊聊天,但他们都只顾玩手机,将老人置之不理。老人无奈之下竟摔碗离席而去。世界上最大的距离莫过于我与你说话时,你却玩手机,把我们的心灵之门关上的却是这些数据,我们的温情(原文:分量)似乎比不上这些数据,我们被拒之千里之外了。在古代,在科技部发达的时代,没有电话、电脑这些数据的产物,但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。我们怎么忘了“执手相看泪眼,竞无语凝噎”的缠绵之情;我们怎么忘了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的豁达劝勉之情;我们怎么忘了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的关怀之情。这些都是他们心中真实的世界,这些风景都在数据中慢慢的遗失。
  年轻人没有了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”豪迈,没有了“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”的气概,没有了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”的忧患。因为这一切都消失在了数据中,在数据的长河中被逐步冲刷,徒留给我们的是冰冷的数据的身影,在手机和电脑中的虚幻数字的世界。
  现代社会数据的确带给了我们快速的发展,但同时也在抹杀了我们真实的思想(原文:声音),埋没了我们情感中最亮丽的风景线。
  记得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条标语:慢慢走,欣赏啊!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应该考据从GDP的数据中慢下来,听听我们心灵的呼唤,重现我们所遗失的风景。
  生活的“数据化”
  近日,由于北方地区灰霾天气频发,被称为灰霾“元凶”的细颗粒物(PM2.5)受到空前关注。许多人都在呼吁政府尽早出台PM2.5的评价标准。温家宝总理最近也表示,环境监测标准将逐步与国际接轨,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。
 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,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数。有“数”的标准,未必是感观上的眼见为实,而可能是习惯于对科学数据的求证。在各类统计数据中,常见到表格、数据、箭头、报表,把它们准确制成了柱状图、折线图、曲线图,于是,人们觉得生活获得了实证性,或者说科学性。
  数据让生活变得可测量,有时候,符号化、数据化的结果,有可能偏离生活的真实。近期的例子就是PM2.5。
 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与老百姓感受不符,已表现突出。在一些城市,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90%以上高比例,优秀空气天数也呈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,而与数据上的“大好形势”不相符的是,人们抬头见到蓝天的次数并未增多,在一些“光灰”城市中,甚至连 10米以外的风景也无法辨识。
  很难说,数据不符合人们的感受,就是有意为之,或者是欺骗。普通人通过蓝天可见度来界定空气质量,而掌握专业知识和一系列指标、数据的人,则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判断空气质量。前者是生活的直观,后者是逻辑的结论。你说看不见蓝天,他告诉你数据说“空气质量良好”,甚至当你肉眼见到蓝天白云,数据仍可能告诉你说“还有浮尘”。这就是生活与数据之间的距离。事实上,PM2.5本身就是数据之一,在它之后,随着技术的进步,很可能有更多的检测手段与数据被“发明”出来。
  科学技术使得生活感受得到量化,因而可以被测量。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,生活的数据化也许更趋于精确,但也可能背离人们的直观感受。
  数据化的生活与感受的生活之间的距离,将会永远存在,不可能真正一致。就环境监测标准而言,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,应尽可能地接近人们对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。
 
推荐阅读:
 
院校推荐
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,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
>>更多
关于我们 | 会员服务 | 广告招商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站点留言 | 行业网联盟
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| 陕西114招生网 –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,陕西高考政策,陕西高校推荐,陕西自考成考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 邮编:100029
电话:010-80788512  传真:010-80788512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[ 46.87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