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徐 晗
1939年12月1日,这是王志刚的生日,也是在北京自考考籍信息里找到最早的考生出生日期。11年前,这个日期正式出现在北京自考的历史舞台上,那一天自学考试第一次走进了王志刚的晚年生活。11年后,王志刚顺利通过全部课程并提交了毕业申请,即将成为北京自考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毕业生。11年看似很长,可在72岁高龄的王志刚那里,只不过是一段很短的生命历程。11年来,也正是有自考相伴,有学习相伴,王志刚的晚年生活也因此格外精彩。
学自考追寻父辈足迹
或许在别人眼里,如此高龄还参加自考确实很稀奇,可在王志刚看来,这却合情合理。因为年轻时,他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,参加自考也只是这种习惯的延续而已。
早在抗战时期,王志刚的父亲就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中医,因为经常为游击队治病疗伤,他成了伪军的眼中钉。王志刚哥哥参加武工队后,日军更是一把火烧了他家的房子,年幼的王志刚因为随父亲在北平行医才逃过一劫。手捧着家里已经被烧得碳化的谷子,王志刚不明白为何家人会遭此劫难,长大后他才懂得了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道理,“鬼子那时科技比咱们强,所以才敢侵略咱们”。因而他成年后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也与科研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初中毕业后,上山下乡的知青王志刚就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物理知识。当时村里没有通电,他就自学发电机原理,找箍碗匠做了个圆桶,缠上漆包线,再插进纺车里自造了一台土制发电机。返城后,他来到化工学校学习了4年的大专化学,便进入制药厂工作。上班之余,他还自学了科技日语和科技英语,带领团队突破难关,开发出了不少新产品。
与科研打了半辈子交道,退休后,王志刚却萌生了学中药的想法:“父亲一生救人无数,却因为过度操劳,60岁便去世了。而自己已经年过60,就想用余生来学习父亲毕生钻研的学问,以追寻老人的足迹。”30年的科研工作早已让他养成了勤于学习思考的习惯,一下子清闲下来很不适应。因此,王志刚便顺理成章地走上了中药学专业的自考之路。
上课第一天险遭不测
虽然已是72岁的高龄,但王志刚的记忆力仍然很好,尤其让人惊讶的是,他竟然清楚记得他第一次上辅导班的具体日期。原来那一天他就险遭不测。
2000年5月27日上午8点多,王志刚正乘坐公交车赶往学校。车上一个黑衣男子突然亮出凶器,大喊着要劫持乘客。歹徒离王志刚只有几步之遥,但他当时并没有惊慌,而是迅速就把身边的一个小女孩拉到了自己身后,说:“孩子别怕,爷爷替你挡着呢。”公交车被劫持后,警察火速赶到,经过短暂的对峙,歹徒很快就被擒获,此时已经脱险的王志刚一看表反倒更着急了,“哎呀,上课马上就要迟到了!”他立刻打了辆出租车赶到了学校。
本来家人就因为他年事已高,对他参加自考很不以为然。这次还没开始考试呢,“差点还把老命丢了”,家人反对的态度就更坚决了。每当孩子们劝说他放弃考试,他都不愿意和他们辩论,还是照常去上课。家人见拦不住,也就不再劝他了。第一次考试王志刚报了4门,只通过1门,这不太理想的成绩反倒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:“呦,咱家老头儿竟然还真过了,真是宝刀不老啊!”从此也慢慢支持他参加自考了。
不但家人曾对王志刚参加自考很不理解,在外人看来,这也算是一件奇事。在辅导班里,考生们都以“同学”相称,唯独把王志刚叫“爷爷”。第一次去领成绩单,区县自考办还赞扬他:“老人家真不容易啊,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帮小孩领成绩。”每次进入一所新的考场,还没来得及出示准考证,门口监考人员就过来劝阻他:“大爷,您别往里走啦,我们学校今天有考试。”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,王志刚也只是笑而不语,工作人员得知他也是考生时,无一不露出一副惊讶的表情,赞叹不已。
11年拿下专科学历
王志刚认为,学习自考就要具备“五心”:自信心、恒心、用心、细心和虚心。正是靠着这“五心”,王志刚11年来克服了种种困难,得以“修成正果”。
最初,王志刚还能在助学机构接受辅导,后来因为听力下降,他不得不戴上助听器才能正常听课,到后来助听器也不管用了,王志刚只能回家靠看书完全自学。虽然记性好,可一旦有一门课程没有通过,来年再考时还要重头开始复习。2007年后,王志刚的后背和大腿先后出了问题,动了两次手术才康复,因此耽误了不少学业。
“参加自考之后,发现而今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。虽然自己以前就是搞科研的,但明显发现知识基础不够用了。”学习中,王志刚遇到了不少疑难问题。在学校上课时,他就经常抱着书向比他年轻几十岁的老师询问,从来不觉得丢人。
一次,老师因为没接触过王志刚所熟悉的薄膜蒸发器,把该仪器的示意图画错了,王志刚当即就上前纠正了老师的错误。在学习自考的过程中,王志刚正是抱着这种老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的态度,把学习当成科学研究来对待,虽然只是学习了专科段的知识,但已经算是半个中医行家,家人或邻里街坊生了小病,王志刚都能为他们治疗。
王志刚觉得,11年的自考生活充实了他的晚年生活:“退休后,有人劝我可以天天下象棋来安度晚年。虽然下棋也能娱乐健脑,但远没有学习来得快乐。”在他看来,学习不但让他老有所乐,更让他老有所为,可以让他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福身边的人,发挥余热。而这段晚年的余热,也犹如一簇经久不熄的火焰,照亮了“终身学习”这个永恒的命题。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| 陕西114招生网 –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,陕西高考政策,陕西高校推荐,陕西自考成考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:100029
电话:010-80788512 传真:010-80788512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[
46.875]